基本破解“垃圾围城”、“城市拥堵”
《纲要》提出,至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红线和空间管控体系确立,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至2020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86%,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饮用水源水质得到有效保障,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维持100%,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省下达我市的目标要求,划定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水体消除劣Ⅴ类,城市建成区消除黑臭水体。
基本破解“垃圾围城”、“城市拥堵”等城市生态难题。至2020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7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9.7%以上,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率保持在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形成“三纵五横”生态廊道系统
《纲要》中提出,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总面积1059.66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地域面积的14.25%。要打造都会区生态廊道,加强市域南北重要公益价值生态斑块的联系和都会区组团隔离,形成网络化的生态廊道体系,加强整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功能性。都会区作为广州南北生态过程连续的关键区域,加快沿天河智慧城、广州国际金融城、海珠生态城、广州大学城等都市区生态廊道建设,形成“三纵五横”生态廊道系统。
在环境治理方面,《纲要》提出,2020年要完成全市主要河涌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期间,开展9个区共187条黑臭水体的治理工程。2017年年底前,全市建成区河面实现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首批35条黑臭河涌基本消除黑臭。到2020年,开展其余152条黑臭河涌整治工程,进一步消除黑臭水体。
北部生态屏障区
主要包括从化区、增城区、花都区、白云区二环高速以北地区、黄埔区北部地区,总面积约5171平方公里。
主导生态功能为提供水源供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产品供给以及生态旅游的景观文化服务。
总体战略为生态优先。
中部环境维护区
主要包括荔湾区、越秀区、天河区、海珠区、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区南部地区(除知识城和九龙镇区),总面积约933平方公里。
主导生态功能是维护人居环境健康安全,提供生产、生活空间。
总体战略为坚持优化发展,合理疏散中心城区人口与功能。
南部生态调节区
包括番禺区和南沙区,面积约为1330平方公里,重点管控珠江口重要湿地、岸线资源以及水生生物、鸟类的栖息地、觅食场和迁徙通道等,保护山体、河口滩涂、海域、湿地、农田等特有自然景观,维护河海生态平衡。
主导生态功能是维护珠江口生态平衡,维护人居环境健康安全。分为珠江口番禺生态调节区和珠江口南沙生态调节区。
总体战略为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
为市民提供更多亲水便利
保护珠江江心岛,对每个江心岛屿的主导功能、生态保护、设施配备、建设控制提出详细要求和制定保护图则,形成江心岛屿整体保护控制体系。新建、改造水上巴士码头,开通多条水上巴士航线,新建120公里水上绿道。推进城市多样化亲水平台和设施的建设,扩建亲水区域,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亲水便利。
医院中小学禁设玻璃幕墙
住宅、医院门诊急诊楼和病房楼、中小学校教学楼、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以及立面改造工程的2层以上建筑物,禁止设置玻璃幕墙。划定不同的光污染控制区,重点区域使用玻璃幕墙要开展环保论证,方圆100米内朝向住宅的建筑立面禁设玻璃幕墙。
适度扩大市花种植面积
适度扩大市花种植面积,打造名副其实的岭南花城。在城市交界面、城市出入口增植木棉、紫荆等开花乔木,凸显具有广州特色的门户形象。建设特色道路、特色公园,到2020年,形成100个特色赏花景点。建设一批具有岭南特色的街头绿地。到2020年,城区居住区内500米范围内见公园绿地。
建设运营300公里地下管廊
形成以轨道交通地铁十一号线中心环线为主干网、其他地下综合管廊为放射线的“中心环线+放射线”地下综合管廊格局。推进管线安装、维修、更换均在管廊内进行,逐步减少道路反复开挖,提高城市安全运行效率。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成并投入运营30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