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贷款、有贷款政府给贴息、投资失败最高可获200万元补偿……这些创新型企业与金融“联姻”方式,很快将在广州的科技型企业里遍地开花。
创新驱动发展应当是“双轮驱动”,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互动互促、缺一不可。
近年来,广州市有效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融合对接,已初步形成集政策、市场、产品、服务于一体,政府部门、科技企业、金融机构、社会资本等共同参与的科技金融发展体系。
截至去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62家(含公示数),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达到46家,8家企业上榜中国最佳创新50强。预计到2017年全市财政科技经费将增加到100亿元以上,广州计划累计培育10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120家科技型上市公司和150家上市后备企业,新三板挂牌科技企业超过600家。
未来,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对科技的支撑作用,如何寻找科技和金融的“最大公约数”,随着《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的出台,广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搅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难不倒科技新贵
数据显示,95%的科技企业在创业前三年便因资金周转困难、资金不足而倒闭。那段时间被称作“死亡谷”。
李星于2011年成立了一家无线电通信设备的企业。公司创始团队是李星在美国留学时的同学,有技术专利,但由于是同学间的“小本”生意,研发成果直到2013年都没有成果转化,投入的资金面临“打水漂”的风险。
2013年底,李星用发明专利顺利拿到一笔100万元的抵押贷款。他告诉记者,这笔贷款为企业眼下资金周转解决了燃眉之急,“之前都是找银行、小额贷款或者基金公司融资贷款,屡屡受阻。”
据了解,国家知识产权局从2009年开始在广东试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广州是首批试点城市之一。“科技金融在什么时候起作用,就是在企业的‘死亡谷’时期。”广州市科创委副主任王桂林表示。
据了解,科技金融分为三大领域,分别是投资、融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不过,王桂林认为,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如中关村、新三板、创业板、中小板、广州股权交易中心。
广州睿玛科股份有限公司今年4月份刚刚在中心上市。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面对沪深两市的严苛条件,上市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广州股权交易中心真正实现了挂牌企业的“无门槛”,最大限度服务中小微企业。
为了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寻求“融资难”的破解之路,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早在2009年就开始试点发展科技银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即广州番禺天安科技支行(以下简称天安科技支行)。从试点情况来看,受原有体制机制制约,科技银行“戴着镣铐跳舞”,“拳脚”难以施展。
例如,风险收益分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积极性。跟普通企业贷款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相对更大,但科技支行的贷款不能转换为银行对科技企业的股权,不能享受企业成长、上市带来的收益,难以平衡科技中小企业经营不确定带来的贷款损失。
“科技银行谨慎对待也是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贷款额度、进度、审核与传统银行无异,那么科技银行也就失去意义了。”广州市敏嘉制造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认为。
对此,《意见》明确提出,将引导商业银行、科技支行按照科技贷款专营政策和新型信贷产品模式,对新型信贷产品投放出现的坏账项目,由风险补偿资金按本金的50%分担损失。鼓励保险机构、担保机构开展贷款履约保证保险、担保及再担保等业务,与银行机构建立多元化科技信贷风险分担模式。
“比如政府拿出4亿元,要求银行在一定时段放40亿元贷款给科技企业,要提供一些优惠、便捷的金融产品,但具体怎样贷政府不作评判,政府只提供一份经过核实的科技企业数据库给银行,若贷款后发生呆坏账,政府可以承担一半损失。”广州市科创委主任马正勇解释。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林江表示,银行最担心的莫过于“坏账”,《意见》很明确地提出了将为科技银行“兜底”,这就让科技银行无后顾之忧,从而企业贷款也将更顺畅。
携手“天使”激活孵化器撬动民资为创业护航
根据“双倍增计划”,到2017年广州孵化器面积将倍增至800万—1000万平方米,如何保证大规模增长的孵化器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据了解,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投资大、风险高、投资回收期长,容易导致孵化器出现发展速度较慢、规模较小、投资运营主体较为单一的情况。
《意见》提出,将设立广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按一定比例参股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社会投资机构等共同组建天使投资基金和种子基金,以市场化方式实现滚动发展,为在孵企业和项目提供融资渠道。
早在几年前,北京中关村示范区设立的天使投资引导资金,以参股方式和契约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支持中关村初创企业发展。
“不到一年时间,500万元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就为我们‘牵’来了1800万元的社会资本,预计公司今年的营业收入将达到6000万元。”一家在中关村孵化“毕业”的生物科技公司负责人薛志刚兴奋地说。
此外,针对市场对创业型企业前端支持的缺位和失灵,早在2010年,就成立了广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该基金与国内知名创投机构合作设立了5支子基金,两年来累计出资2亿元,有效激活了广州高新技术领域的创业投资氛围,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业投资,形成了总额超过20亿规模的创业投资资金,取得近10倍的资金放大效应。
“社会基金往往更重经济效益、项目的成熟度等,对种子期、初创期、中早期的企业来说,投资风险比较大,很难获得社会基金的支持,政府通过拿出资金吸引投资机构建立创投基金,特别对中早期、种子期、初创型企业进行投资,确保企业能够得到资金支持。”红土基金总经理马楠表示。
今年,《意见》还提出将优化广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托管机制,逐年扩大基金规模,每年参股设立2支以上创业投资子基金。
林江表示,政策的支持,不仅可以加快孵化器投资者的投资回报期,推动各类资本投身于孵化载体建设中,提升广州市孵化载体建设的规模和速度。而且,营造创业投资集聚发展氛围中,政府特别强调市区、政企、国资与民资的互动、联动,不再是政府独唱“主角”。
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寻找两者“最大公约数”
随着创业创新热潮的进一步推进,创业者的需求开始发生改变。
“初创型企业除了缺钱,还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才能补上发展的短板。我们的企业需要的是寻找新的市场、新的突破,在管理上提升,在品牌上塑造,这就需要建设一个提供增值服务的高效平台,不仅仅是给钱。”李星说。
李星告诉记者,有位朋友开发了一个医疗器械销售的应用,当大批器械销售给医院后要结账时,这个团队拿不出税务发票,医院无法结账。因为这个团队根本没有搞明白医疗器械行业的相关政策、准入条件,连需要购买增值税发票都不知道。
科技政策的到达不仅需要“摆渡者”的努力,还需要科技企业积极呼应。一直以来,“看不懂政策”是横亘在政府与科技企业之间的一大难题。“政府应该多提供一些专业、简洁的解读,而不仅仅是发布政策。”
“金融归金融,科技归科技,现在要把这两个东西放在一块,并不简单。”林江认为,广东要在科技金融上面有突破,需要科技和金融两方面先互动,把边界模糊化,有效解决科技和金融“两张皮”的问题。同时,政府还要围绕科技型企业进行增值服务中心的建设。
目前,广州将目标锁定在建设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服务体系。拟以企业法人方式构建“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将根据“科技企业上市路线图”计划,整合科技项目扶持、金融创新服务、创业投资等资源。按照“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的思路,形成了科技企业上市梯队。
同时,成立广州市科技金融控股公司,统筹开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大科技专项投资基金等科技金融业务,形成科研扶持、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到科技产业的科技创新创业体系。
此外,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还将在各区的科技园区开设“分店”。加快建立覆盖全市、市场化运作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对各类机构开办的“众创空间”、“瞪羚咖啡”、“创客空间”等开放式创业服务平台给予补助。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对于优胜科技企业、创业项目和创新团队给予奖励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