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广州登革热疫情严峻,病例数已超过历史病例总和。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奚志勇的研究表明,可通过投放“益蚊”以蚊治蚊。之所以能控制登革热,是因为这种“益蚊”身上携带了一种叫沃尔巴克氏体的细菌。这种细菌对于携带和传播登革热病毒的白纹伊蚊能起到类似疫苗的作用,有效地降低白纹伊蚊的种群密度,进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明年春季,广州将在南沙一社区投放这种“益蚊”进行试验。
奚志勇介绍,科学家们已发现昆虫体内的一种叫沃尔巴克氏体的共生菌,可以阻断登革热传播。更奇特的是,这种共生菌能遗传给后代,但不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
一旦雄蚊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细菌,即使雌蚊未感染,交配后雌蚊也不会产卵。而染菌的雌蚊交配后仍可产卵,并能把沃尔巴克氏体细菌传给后代。从理论上讲,这种趋势会使染菌的蚊子越来越多,从而抑制登革热传播。
目前奚志勇带领的团队已建立了稳定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蚊株,明年春季,计划将在广州南沙的沙仔岛进行试验。他介绍,之所以选择南沙沙仔岛,是因为该地区相对偏远,受外界影响较小,效果更好。现在,奚志勇研究团队已进驻沙仔岛统计当地蚊子的数量,以确定投放“益蚊”的数量。“对当地居民来说影响不大,只会觉得蚊子变多了,但我们投放的蚊子都是不会叮人的雄蚊。”
只要在两个地区试验成功,就有望进行批量的推广应用。
使虫“断子”
“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是一种寄生性细菌,它感染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后,会致其无法产生雄性后代。但这并不会使蚊子灭绝,奚志勇说,投放“益蚊”会使携带登革热病毒的某一种群的蚊子在某一个区域的数量降到极低甚至根除,由于还有大量不携带登革热病毒的蚊子,加上蚊子极易迁徙,因此不可能使蚊子灭绝。
不会变异
奚志勇表示,投放“益蚊”这种方法是在蚊子中加入共生菌,使蚊子和细菌形成共生关系,蚊子还是广州的蚊子,细菌也来自广州的昆虫,只是一种新的组合,因此不会存在变异的风险。
对人无害
该细菌不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实验证明,只要携带该细菌的蚊子成为一个地方蚊子群体的多数,登革热疫情就会得到抑制。目前,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已相继开始投放“益蚊”。澳大利亚从2011年起,最早通过这一措施抑制登革热疫情。奚志勇说,澳大利亚的释放试验持续了4年,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任何负面作用。